教學媒體設計之理念與實作
-物理、化學、地科-
雲林縣立西螺國中涂維聖2001/6/21
教學媒體的設計
我在網路上提供的許多動畫教材,從上網至今得到各界不少的鼓勵與支持信函,到最近開始有願意與我合作的志同道合人士出現,而最讓我注意的是,己有很多的老師將我所寫的動畫教材應用於相關的單元授課中,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舞,而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我有必要說明我設計這些教學媒體的動機與理念,甚至是用法(雖然用法應因人而異)如此,或許會更有意義。
(1)設計動機
動畫教材應為多種網路上流通的資訊的呈現方式之一,其它尚有如文字,靜態圖片,影片..等方式,之所以要以動畫的方式呈現,主要是因其「多感官刺激」的誘因,它可以同時包含多種媒體的特性,尤其flash的action部份,可以加入一變數的設計,更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歷程,但誠如我對它的「工具之一」的定位一般,它不應「反客為主」當然,也無法「取代所有」,換句話說,當動畫的操弄對學生來說只是好玩,只是無目的的操弄,那將無法達到教學目的;而動畫的教學應用對學習者而言只是多了另一項刺激,目的之一是讓刺激多元化,並不代表它可以取代所有其它的刺激,對於原本應該在實驗室操作實驗的部份,這些媒體只能居於輔助補強或者是部份替代的地位。不應用以完全取代這些實驗。就我設計的幾個動畫而言,動機多在於補強及部份替代或者是評量的功能,例如,電動機,是用於實驗後的補強說明用的(如果讓學生來操作,可以用以診斷學生是否了解其運作原理,可為評量的功用);又如歐姆定律,是為了解決實驗室的電阻總類無法多樣的問題而設計;基本電路,則是評量學生是否了解串並聯的電流及電阻問題評量而設計;原子積木,則在於透過學生間的腦力激盪,引發學生的創意,基本上,我所設計的動畫動機皆為教學上的輔助功用。通常是邊設計邊使用而且隨時修改的。主觀性很強,但皆有鮮明的主題及課堂上的實作經歷。
(2)設計理念
我所設計的動畫,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動畫中的變數設計,目的在讓使用者透過一些變項了解科學原理,或者是作為診斷及評量用途,這有別於以往以學生獨自操作為主的cai設計,市面上較為常見的電腦輔助軟體設計,大多強調視覺上的效果以及電腦大容量的功能,然而,互動性通常不足,表面上看似可以依學習者的不同選擇不同單元而做所謂「非線性」的學習,但實際上,這裏所謂的非線性學習只是學習者得依其意願選擇不同的單元而己,軟體的內容多是固定的,就每一個單元而言還是脫離不了線性的思考模式,這對學習者而言,尤其是在多次使用之後,很容易失去吸引學習者使用的興趣,而且對於學習者的侷限程度也較強。透過變數的設計,讓每位使用者在每一次執行程式時皆有不同的考慮,呈現不大相同的情況,這除了可以引發學習者多一層的好奇外,更可以藉以評量學習者的認知程度。尤其,透過多位同學的觀摩討論,常可以激發出學習者歸納統整的能力。讓動畫不只是「純粹觀賞」的動畫,讓動畫多一點互動,讓動畫多一些變數,如此,動畫與學習者間的作用方可無限的延伸,因而達到有效引發學習者內在歷程的目的。
(3)使用方式
第二篇:媒體既然只是學習輔助的工具,使用的方式應隨學生隨老師隨地點,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我們必需注意的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往往造成效果上的差異,甚至有完全相反的效果,我們不容否認的是,任何教學上的輔助工具,若是使用不當,都有產生反效果的可能!以我所設計的動畫而言,如果只是將之當成取代實驗室實驗的電腦實驗,或者只是成為「教導式」的「單向學習」工具,只由老師秀給同學看,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及操作的空間,這將失去這些動畫最重要的教學輔助意義!這些動畫的使用方式雖無固定的模式,但一些基本的理念是必須把握的,例如,要能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要能與相關的科學原理或實驗操作產生連結,要讓學生有較為寬廣的思考空間。也許,這並不容易做到,但卻是我們在使用或設計教學輔助媒體的重要參考依據。
- 文字 這是人與電腦溝通最基本的方式。藉由文字可以傳遞作者的信息,同時可由文字大小、顏色、字型及粗細等來表現出不同的效果。
- 圖形 它可以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或是加強使用者的印象;當遇到不易描述時,往往會讓您有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的感覺。圖形方面可分為靜態與動態,靜態泛指圖畫或相片;動態就是所謂的動畫,它是由一連串的靜態圖片快速播放所構成的。
- 音訊 在周遭環境中,充滿了各種聲音,我們可以用錄音的方式把這些聲音直接加入多媒體中,也可以利用MIDI來創造特殊的音效。
- 視訊 泛指由電視或錄影機所播放的內容,利用電腦周邊硬體與軟體,可以把這些內容輸入電腦來進行編輯修改,而成為電腦所能接受的格式,然後加入多媒體中。
- Pentium 75
- 8MB
- 顯示卡解析度需支援640x480並可顯示65536色
- 四倍數光碟機,傳輸速率至少在600KB以上 音效卡,支援FM/WAVETABLE發聲模式
- 16bit
- 硬碟容量在540MB以上 以上的CPU 以上的記憶體
- 教育訓練 利用電腦多媒體的互動性,可以使電腦輔助教學(CAI)更為生動。電腦多媒體可以運用不同媒體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彌補課堂上的不足;而學生可以反覆的使用多媒體教材,直到了解為止,使得學生可以自己掌握學習的進度,對於不了解的部分,可以反覆的學習,直到了解。
- 簡報製作 在一般的活動中,使用簡報的層面相當廣泛,如果將電腦多媒體運用於簡報上,利用不同媒體的特點來突顯不同的重點,那將會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的簡報中,若能使用音響及特效,與配合主題的圖片和動畫,如此必可產生讓人印象深刻的聲光效果,達到簡報的效果。
- 電子書(CD-Title) 在以往的傳統書本中僅僅只有靜態的文字和圖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達、以致光碟(CD-ROM)的普及,帶來了光碟高儲存容量、容易保存的特性,使得很多的產品以光碟為儲存媒介,如百科全書、電子字典等。在這些產品中,不但保有傳統書籍的特色,同時也增加了多媒體的聲光效果,更為方便使用者;這些電子書中,也增加快速查詢的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在最短的速度中,找尋到所要的主題。
- 娛樂遊戲 這是一般人最容易與多媒體聯想在一起的類別,也因為多媒體的聲光效果及圖片的特性,讓廠商很容易發展出吸引使用者及包羅萬象的遊戲,而多媒體之所以發展蓬勃,也歸功於娛樂遊戲的普及。
- 網路資訊網 這是多媒體應用最普及的一類,由於全球資訊網(WWW)的出現,使得多媒體發揮到極限。利用WWW可輕易地呈現文字、圖片、聲音及視訊,並經由網路傳送到世界各地。
- 多媒體教學不但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趨勢,講師把所要講述的理論或內容,適當地加上音效、文字或視訊。教室有如電影院,學生上課將是多麼有趣的事。
多媒體與教學的簡介
「多媒體」是九十年代開始個人電腦使用者耳熟能詳的名詞,也代表著個人電腦開始展現聲光影像的時代,與以往枯燥艱深的程式寫作相較,感覺到電腦確實是愈來愈靠近人的感官系統了。
一、前言
二、定義多媒體
三、多媒體的組成要素
四、多媒體電腦
五、多媒體的分類
六、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
七、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