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學習科技是什麼?人類的學習或教育有什麼改變或進步嗎?

學習科技,我認為顧名思義即是用來學習的科技,從遠古時代人類向大自然學習的方式到現代教師用白板,黑板,粉筆教導學生,沒有電腦的時代學生就上圖書館拿百科全書找資料,再到運用科技產品的協助教學例如遠距教學,電子白板,電子書等,人類的學習方式一直不斷的再改變,而學習新知識也以爆炸性的方式大量的吸收,因此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學習關鍵即是:科技與學習的結合,人類必須懂得如何運用科技來挑選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並從中獲得最有效率的學習,運動科技所接收到鉅量知識,也帶來了新的難題,因此最重要的就像是Peter Morville "Ambient Findability"一書中所寫的
辨識資訊的能力,是生活的核心技巧
這個環境讓人目眩神迷:書、雜誌、報紙、廣告看板、電話、電視、電玩、電子郵件、簡訊、即時通訊、網站、部落格、維基百科…。這些溝通工具和資訊來源任我們處置,讓人感到刺激,人們能否善用這樣的環境?環境複雜度使得我們需要「資訊能力」。

從家庭百科全書中找「正確答案」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我們可以在微軟的Encarta光碟百科或者在Wikipedia線上百科中找答案,也可以用Google找答案,有這麼多地方和工具可以找,但是我們必須先知道如何搜尋?誰可以信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跨媒體的「資訊能力」是生活的核心技巧。

所謂的資訊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組能力,個人能夠辨識出何時資訊是需要的,且可以定位、評估、有效地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在技術快速改變及資訊資源暴增的當代環境,資訊能力越來越重要了。因為現今環境複雜度逐漸增加,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豐富的資訊選擇,在學校、在工作地點、在自己的生活中,透過圖書館、社群資源、愛好者組織、媒體以及網際網路,而且仍在增加中。

資訊能力是可以幫助個人成功的。身為一個顧客,如果能夠熟稔地使用多重媒體,便可以讓我們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划算的價位,找到最好的產品。不管你正在買一本書、一部車子或一棟房子,網際網路都常常可以幫你省下許多時間和金錢。身為一個製造者,資訊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且保持最好的工作。知識的工作者被付錢,具有能力去找尋、過濾、分析、創造以及管理資訊,缺乏這些技能的人將會在數位裝置中迷失。




學習科技最重要的還是關於人類自我的學習,而科技只是學習上的輔助,讓人們能更有效率的吸取新知,我相信未來的學習方式必定朝向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方向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什麼是教學?媒體又是什麼?

第一篇:
教學媒體設計之理念與實作
-物理、化學、地科
雲林縣立西螺國中涂維聖2001/6/21

教學媒體的設計

  我在網路上提供的許多動畫教材,從上網至今得到各界不少的鼓勵與支持信函,到最近開始有願意與我合作的志同道合人士出現,而最讓我注意的是,己有很多的老師將我所寫的動畫教材應用於相關的單元授課中,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舞,而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我有必要說明我設計這些教學媒體的動機理念,甚至是用法(雖然用法應因人而異)如此,或許會更有意義。
(1)設計動機
  動畫教材應為多種網路上流通的資訊的呈現方式之一,其它尚有如文字,靜態圖片,影片..等方式,之所以要以動畫的方式呈現,主要是因其「多感官刺激」的誘因,它可以同時包含多種媒體的特性,尤其flash的action部份,可以加入一變數的設計,更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歷程,但誠如我對它的「工具之一」的定位一般,它不應「反客為主」當然,也無法「取代所有」,換句話說,當動畫的操弄對學生來說只是好玩,只是無目的的操弄,那將無法達到教學目的;而動畫的教學應用對學習者而言只是多了另一項刺激,目的之一是讓刺激多元化,並不代表它可以取代所有其它的刺激,對於原本應該在實驗室操作實驗的部份,這些媒體只能居於輔助補強或者是部份替代的地位。不應用以完全取代這些實驗。
  就我設計的幾個動畫而言,動機多在於補強及部份替代或者是評量的功能,例如,電動機,是用於實驗後的補強說明用的(如果讓學生來操作,可以用以診斷學生是否了解其運作原理,可為評量的功用);又如歐姆定律,是為了解決實驗室的電阻總類無法多樣的問題而設計;基本電路,則是評量學生是否了解串並聯的電流及電阻問題評量而設計;原子積木,則在於透過學生間的腦力激盪,引發學生的創意,基本上,我所設計的動畫動機皆為教學上的輔助功用。通常是邊設計邊使用而且隨時修改的。主觀性很強,但皆有鮮明的主題及課堂上的實作經歷。
(2)設計理念
  我所設計的動畫,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動畫中的變數設計,目的在讓使用者透過一些變項了解科學原理,或者是作為診斷及評量用途,這有別於以往以學生獨自操作為主的cai設計,市面上較為常見的電腦輔助軟體設計,大多強調視覺上的效果以及電腦大容量的功能,然而,互動性通常不足,表面上看似可以依學習者的不同選擇不同單元而做所謂「非線性」的學習,但實際上,這裏所謂的非線性學習只是學習者得依其意願選擇不同的單元而己,軟體的內容多是固定的,就每一個單元而言還是脫離不了線性的思考模式,這對學習者而言,尤其是在多次使用之後,很容易失去吸引學習者使用的興趣,而且對於學習者的侷限程度也較強。
  透過變數的設計,讓每位使用者在每一次執行程式時皆有不同的考慮,呈現不大相同的情況,這除了可以引發學習者多一層的好奇外,更可以藉以評量學習者的認知程度。尤其,透過多位同學的觀摩討論,常可以激發出學習者歸納統整的能力。讓動畫不只是「純粹觀賞」的動畫,讓動畫多一點互動,讓動畫多一些變數,如此,動畫與學習者間的作用方可無限的延伸,因而達到有效引發學習者內在歷程的目的。
(3)使用方式
  媒體既然只是學習輔助的工具,使用的方式應隨學生隨老師隨地點,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我們必需注意的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往往造成效果上的差異,甚至有完全相反的效果,我們不容否認的是,任何教學上的輔助工具,若是使用不當,都有產生反效果的可能!
  以我所設計的動畫而言,如果只是將之當成取代實驗室實驗的電腦實驗,或者只是成為「教導式」的「單向學習」工具,只由老師秀給同學看,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及操作的空間,這將失去這些動畫最重要的教學輔助意義!
  這些動畫的使用方式雖無固定的模式,但一些基本的理念是必須把握的,例如,要能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要能與相關的科學原理或實驗操作產生連結,要讓學生有較為寬廣的思考空間。也許,這並不容易做到,但卻是我們在使用或設計教學輔助媒體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二篇:
        多媒體教學不但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趨勢,講師把所要講述的理論或內容,適當地加上音效、文字或視訊。教室有如電影院,學生上課將是多麼有趣的事。
        多媒體與教學的簡介
        「多媒體」是九十年代開始個人電腦使用者耳熟能詳的名詞,也代表著個人電腦開始展現聲光影像的時代,與以往枯燥艱深的程式寫作相較,感覺到電腦確實是愈來愈靠近人的感官系統了。
        一、前言
          所謂媒體(Media),簡單的說,媒體就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媒介,例如我們用文字、語言來表達意見及傳遞文化,透過聲音來交換訊息,及使用圖片來表達結果或意念;以上所提到的文字、聲音、圖片都是用來傳遞訊息,而這些都是媒體的一種。而多媒體則是指使用一種以上的媒體來傳遞訊息,例如廣告、報紙、CAI、及電視等。
          二、定義多媒體
            當我們製作多媒體時,一般都會先從找尋素材著手,這裡的素材就是多媒體的組成要素;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最基本的組成要素有那些。
            三、多媒體的組成要素
              • 文字 這是人與電腦溝通最基本的方式。藉由文字可以傳遞作者的信息,同時可由文字大小、顏色、字型及粗細等來表現出不同的效果。
              • 圖形 它可以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或是加強使用者的印象;當遇到不易描述時,往往會讓您有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的感覺。圖形方面可分為靜態與動態,靜態泛指圖畫或相片;動態就是所謂的動畫,它是由一連串的靜態圖片快速播放所構成的。
              • 音訊 在周遭環境中,充滿了各種聲音,我們可以用錄音的方式把這些聲音直接加入多媒體中,也可以利用MIDI來創造特殊的音效。
              • 視訊 泛指由電視或錄影機所播放的內容,利用電腦周邊硬體與軟體,可以把這些內容輸入電腦來進行編輯修改,而成為電腦所能接受的格式,然後加入多媒體中。
              時下我們常聽到或看到「多媒體電腦」這些字,但何謂多媒體電腦,目前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不過,我們可以根據1995年,全球許多家電腦軟硬體廠商聯合制定了一套多媒體電腦的硬體配備標準MPC-3(Multimedia PC),來定義多媒體電腦,其硬體的配備如下:
              四、多媒體電腦
                  • Pentium 75
                  • 8MB
                  • 顯示卡解析度需支援640x480並可顯示65536
                  • 四倍數光碟機,傳輸速率至少在600KB以上 音效卡,支援FM/WAVETABLE發聲模式
                  • 16bit
                  • 硬碟容量在540MB以上
                  • 以上的CPU 以上的記憶體
                  多媒體可以應用於相當多的領域,但開發一個多媒體的應用首先必須明確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什麼。一般的軟體系統在執行開發時,都由電腦專業人員進行設計開發;而應用導向的多媒體軟體則必須要有許多不同的專業人員配合才可以較好地完成開發。多媒體的應用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五、多媒體的分類
                    • 教育訓練 利用電腦多媒體的互動性,可以使電腦輔助教學(CAI)更為生動。電腦多媒體可以運用不同媒體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彌補課堂上的不足;而學生可以反覆的使用多媒體教材,直到了解為止,使得學生可以自己掌握學習的進度,對於不了解的部分,可以反覆的學習,直到了解。
                    • 簡報製作 在一般的活動中,使用簡報的層面相當廣泛,如果將電腦多媒體運用於簡報上,利用不同媒體的特點來突顯不同的重點,那將會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的簡報中,若能使用音響及特效,與配合主題的圖片和動畫,如此必可產生讓人印象深刻的聲光效果,達到簡報的效果。
                    • 電子書(CD-Title) 在以往的傳統書本中僅僅只有靜態的文字和圖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達、以致光碟(CD-ROM)的普及,帶來了光碟高儲存容量、容易保存的特性,使得很多的產品以光碟為儲存媒介,如百科全書、電子字典等。在這些產品中,不但保有傳統書籍的特色,同時也增加了多媒體的聲光效果,更為方便使用者;這些電子書中,也增加快速查詢的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在最短的速度中,找尋到所要的主題。
                    • 娛樂遊戲 這是一般人最容易與多媒體聯想在一起的類別,也因為多媒體的聲光效果及圖片的特性,讓廠商很容易發展出吸引使用者及包羅萬象的遊戲,而多媒體之所以發展蓬勃,也歸功於娛樂遊戲的普及。
                    • 網路資訊網 這是多媒體應用最普及的一類,由於全球資訊網(WWW)的出現,使得多媒體發揮到極限。利用WWW可輕易地呈現文字、圖片、聲音及視訊,並經由網路傳送到世界各地。
                    了解了多媒體的組成及分類後,再讓我們來談談,到底多媒體如何應用在教學上;在傳統的教學中,講師對於講述的內容,往往只能用口述來表達;若是簡單的理念或眾所周知的事務,學生當然可以知道講師所要傳述的理念,但若遇到複雜或抽象的事務,往往會令學生百思不解,無法想像與了解;這時電腦多媒體就會發揮它的功效,講師可以把所要講述的理論或內容,以靜態或動態的圖形來解說,甚至可以用一段影片來表達意念。若環境允許,講師可適當地加上音效、文字或視訊,如此一來,教室有如電影院,相信這將是最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學生上課將是多麼有趣的事。 再來,就是最近非常熱門的遠距教學,它更是離不開電腦多媒體,也唯有利用多媒體本身的多變化來吸引學生,尤其是課堂上講義的製作及虛擬教室的應用上,更是須要極度的利用多媒體的效果,來強化教材的內容,如此才能吸引學生;否則,虛擬教室將成為學生們的夢魘。
                    六、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
                      由於科技進步快速,使得發展電腦多媒體不但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趨勢、在加上這幾年全國各大專院校積極的發展電腦多媒體,使得我們不能不正視此一領域,以免被此一科技的洪流所吞噬。
                      七、結論
                  資料來源: http://class.ylc.edu.tw/~boe02/sin/bandit/paper4.htm                   http://www.kssh.tn.edu.tw/maysan/director/director.htm 補充網站: 台北市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 http://tmrc.tp.edu.tw/comm/default.aspx

                TED

                http://www.ted.com/
                這個網站  很酷
                一直是系上外籍老師也很推薦我們的網站
                也可以練習聽力XD
                希望能養成固定瀏覽的習慣~~=ˇ=

                以下是其中的一篇 吳文中老師的部落格上所推薦的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html